网站首页 | 男科 | 妇科 | 肿瘤 | 神经 | 肛肠 | 皮肤病 | 肝病 | 骨科 | 心血管 | 耳鼻喉 | 整形 | 肾病 | 眼科 | 性病 | 风湿科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库 > 潍坊市人民医院 > 医院资讯 > 历代医家话“未病”

潍坊市人民医院

  • 【类型】三级甲等 / 综合医院
  • 【电话】0536-8192599
  • 【网址】www.wfph.cn
  •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广文街151号。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出停诊公告更多>

暂无内容

医院特色更多>

  • 暂无内容

历代医家话“未病”

时间:2012-10-27 14:04来源:求医网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历代医家也对其思想和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见到“治未病”的理论和应用。可见古人对于“治未病”之重视。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难经》据传是扁鹊所作,其中有“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司马迁为此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这个病案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体现出扁鹊“治未病”的思想。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史称“医圣”,对“治未病”有着独到的研究。他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以《伤寒杂病论》(后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一书为标志,“治未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说,其中关于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相传著有《中藏经》一书。其“治未病”思想与实践主要有:创五禽戏,强身健体。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也就是认为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血流通,则身体健康而长寿。他要求人们“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华佗认为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人体疾病的发生,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祛病保健。

  晋代著名医家葛洪,他在防病养生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在《抱朴子》中指出,一个人所以常生病,皆因风寒暑湿所致。如果平日注意内养正气,形神相卫,各种邪气就不会侵犯人体。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重视身体保养。此外,葛洪还认为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气和血。人生病主要是气血亏损所致。他提出一系列不损伤气血的养生之道,其中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晚起,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饮酒当风,不欲广志远愿等思想。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史称“药王”。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并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他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他还积极推广养生功法,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所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此外,孙思邈还在著作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也就是说,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

  北宋著名儿科医大家钱乙,由于给宋神宗的子女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而又提升为太医丞。钱乙一生救治小儿无数,弟子阎季忠(又作孝忠)将他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总结,辑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对中医儿科发展有重大贡献。他认为,小儿气血未坚,脏腑脆弱,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极当摄生防邪侵,得病后用药应小心谨慎以防病。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正气不足,病邪容易入侵,因此十分重视儿科“治未病”。如《急惊》中云:“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蓄虚热不消也。”说明小儿防外邪、慎寒凉、少攻伐之重要,做到既病防变。这是“未病先防”的思想的重要体现。这是他成为一代儿科大家的重要原因。

  金元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关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颇为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他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可以说张景岳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谨于微”就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

  清代名医叶天士清,温病学派创始人。他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其预防传变主要体现在护阴保津上,这是由温热病的特性所决定的。从温病的证情看,一般是热偏盛,易出汗,更易伤津耗液。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在治疗上主张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典范。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实,他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养生大师。孔子曾提出过许多颇具真知灼见的养生“治未病”思想。如《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这里他明确地告诫人们,应当根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质与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青少年时,身心发育不成熟,不可恋色早婚,不可快情纵欲;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须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不可过度疲累,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到了老年时,体质已虚,更要淡泊名利,超脱俗念。正是由于孔子注重养生防病之道,且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所以尽管他一生历尽坎坷,屡陷困境,仍能安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尽享天年。

如果您有关于“历代医家话“未病””的问题,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