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男科 | 妇科 | 肿瘤 | 神经 | 肛肠 | 皮肤病 | 肝病 | 骨科 | 心血管 | 耳鼻喉 | 整形 | 肾病 | 眼科 | 性病 | 风湿科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库 > 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 > 医院资讯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老师谈如何预防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

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院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开放床位600张,年门诊量近4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万余人次,年教学工作量约1万学时,年接收实... [ 详细 ]

  • 【类型】三级乙等 / 综合医院
  • 【电话】029-84277356
  • 【网址】www.xyfy.com.cn/
  • 【地址】西安市沣镐西路48号

出停诊公告更多>

暂无内容

医院特色更多>

  • 暂无内容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老师谈如何预防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

时间:2012-10-31 17:07来源:求医网

  6月14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老师在医院进行了关于儿童的问题行为管理的讲座,为了能让更多的父母从应用行为疗法中受益,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旦成为父母,养育就成了义务,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得尽责任。最容易尽的义务,就是照顾好他的吃喝拉撒睡;最难尽的义务就是让他获得最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那么,在日常管理中,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话,才能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孩子才能健康全面的成长?

  一、让孩子听话的策略与技巧之一:不管是管。

  本章“预防问题行为”之首节,打出“不管是管”的口号和旗帜,其意旨就是为了正告大家,不要眼睛里总是儿童的“问题”,不要动不动把一切都看成“问题”,即使看出点什么“问题”,也不要动辄“制止”、“批评”、“教育”,以“管理”为能事。

  为什么?

  事事都管,有四个恶果:

  其一,孩子认为反正事事都有人替“我”想着,“我”就不必劳神、更不必费心去安排,去计划,或者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我”需要的就是抓紧一切机会做自己愿意却被别人管着的一切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倘若不逮着机会就做,就可能没有机会去做。

  其二,本来“应该做”,“主动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被迫做”和“为别人做”;本来应该“缓做”、“少做”甚至“不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必须做”,“马上做”,“时不我待地做”,甚至“总是在做”。

  其三,因“问题”而管理,可能在管理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最终终止了对“问题”的管理或者拖延了所管理的“问题”,则“问题行为”将被强化,以至于最后被管的“问题”成了管不了的“问题”。

  其四,事事都管会使得被管理者讨厌、憎恨和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或者躲避管理者。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还使用了暴力的手段,还可能促发被管理者以暴力反制管理者。

  不管为什么是管?

  不管是管基于如下几个理由:

  其一,他律弱化,自律强化。以管理儿童终止玩电脑而去写作业为例。事事都管的管理者有两件事要去管:催促他关电脑,督促他写作业。这两件事情对这位事事都管的管理者都不是简单动动嘴就能成功的。不催促他不会有关的行为,不督促他不会有写的表现。也就是说,本该他一个人自律完成的事情,需要额外耗上一个人全程陪着,而且不仅仅是陪伴而已,还要催、督、促。

  管理者为何要催、督、促?

  因为完成作业是学生的使命?因为长时间玩电脑对眼睛不好?因为怕玩物丧志?因为老师会批评家长和儿童?……管理者可以举出万千理由这样做。

  问题在于,管理者是怎么知道这些理由的?哪些经历和经验促使管理者有了这万千的催、督、促的管理理由?被管理者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经历和经验?如何让被管理者拥有获得这些理由而必要的经历和经验?

  在应用行为分析中,人类行为的习得通过两个途径:经由规则指导而获得;条件与机会塑造而获得。后者是基础,前者是捷径。抄近路的前提是必有一定的实际或者实践的经验(或教训)为基础。

  他律减少或者弱化,自律产生的“条件和机会”就会增加。长时间玩电脑以后产生的空虚感,作业一堆还没有开始的头痛,想到明天交不上作业的惶惶不安,夜已深人已困却不得不点灯熬蜡地苦楚……几乎与万千管理的理由同样多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产生自律的行为。但是,这些“条件和机会”却因为一个事事都管的管理者而不复存在。所以他律加强,自律必弱;他律减弱,自律必加强。

  其二,不管是管,意在保持管理的效率。事事都管,反过来说就是事事都没管好,或者被管理者事事都不听管。管而不听,则管理效率必然下降,管理效率越低,则管理的权威越被损耗。管理却没有结果,是非常消耗管理效率的,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直接降低了管理的权威。而不管理,虽然没有增加管理的权威,但也并没有降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不管是对管理权威或者管理效率的一种储备。

  要管的问题很多,随时随处都能发现需要管理的问题,无时无刻不会产生管理的动机和欲望。发现并管理问题,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发现了问题却要忍着不管,就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对付的事情了。不管需要能忍得住,放得下的定力和本事。不管的本事,不管的好处,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得到。

  二、让孩子听话的策略与技巧之二:主动满足。

  原则上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在没有任何问题行为的情况下,满足他或者她的一切要求。这一点是处理孩子问题行为的关键。只有当孩子的需要大部分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他或者她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才可以坚定地拒绝。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孩子任何的管理和措施,都需要在全家人甚至所有相关人充分理解这种管理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不会完全消失,但有可能只在某些人在场的情况下消失。

  主动满足也有方式、方法。

  在我看来莫过两字:一个是给;一个是要。字虽简单,领会却难,执行更难。

  先说给。

  给,就要给人家喜欢的,人家要求的,人家兴奋的。(这是“给”的心理标准)

  给,就要主动地给,大方地给,无附加条件地给。(这是“给”这种行为的操作标准)

  人家喜欢看动画,给!

  人家要求吃果冻,给!

  人家看见肯叔叔,麦伯伯就手舞足蹈,给!(这是“给”的时机标准)

  人家非得看动画片,不能给!

  人家非得要吃果冻,不能给!

  人家看见肯叔叔,麦伯伯就拉不动腿,不能给!(这是“给”的排除标准)

  仔细掂量“给”的这四个标准,先看头两个标准,既投其所好,又大方主动地“给予”会不会惯坏了孩子?

  天很热,孩子说,“爸爸,我想吃冰激淋”,你说“没问题,爸爸现在就去给你买”,他开不开心?他会不会打你,骂你,摔你的遥控器?过了一会,他又说:“爸爸,我还想吃一块?”,你说:“没问题,爸爸和你一起去买”,他会不会打滚,哭闹,撞头,扯衣服?到了半夜,你睡得正香,他怯生生地叫醒你,“爸爸,还能吃冰激淋吗?”,你一咕噜爬起来,穿上衣服就往外跑,边说“等着啊,儿子,爸爸一会儿就给你买来”,他会哇哇大哭,挖自己的脸吗?

  再看时机标准,这是保证你的“给予”行为不会惯坏孩子的关键。喜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兴奋也是。用语言或一切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提要求是一种正常的求助行为。这些都是在社交互动过程中需要用心栽培呵护,鼓励建立的行为模式。此时的行为,而不是任何其他的行为,就会固定沿袭下来。所以只要时机准,不必担心问题行为产生。

  最后看排除标准。真正“给予”行为的时机其实是稍纵即逝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求要主动及时大方地给予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但凡合理的要求和表达喜欢之意的行为方式不能即刻满足,或者遭到拒绝,在这个回合中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那么,“非得”怎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哭闹,意味着脾气爆发?意味着打人、扯别人头发?意味着撞自己脑袋或者打自己脸、挖自己眼睛?还是摔东西?都有可能,非此就不足以“非得”---这就伴随着问题行为出现或进一步恶化。到了这个份上,应该坚定地“不给”,而不是不情愿地“给”,给了就一定强化了问题行为,也就惯坏了孩子。

  之所以说领会难,执行更难,在“给”的这个环节上,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大多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标准1和2打了折扣执行(程度不一,都打折扣);对标准3和4 则反其道而用之,尤其是那些因对付不了孩子的问题行为而前来咨询的家长,几乎100%误用和错用了“给”的行为。

  再说“要”。

  如果说“给”大家还略为有模有样那么一点点的话,“要”就更五花八门,错漏百出了。儿童毕竟不是“小的”大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管理、要求和教育。在亲子互动的过程当中,语言是重要而关键的桥梁。

  亲子的语言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于沟通情感、分享体会、交流所得;一类在于要求和教育(其实大多数要求具有教育的性质)。在前类的沟通中,要不吝语言,不吝赞美,极尽情商能事,营造和谐愉快氛围。在后一类的沟通中则要谨慎,有所选择,有所期待,信言为美。

  3. 让孩子听话的策略与技巧之三:信言为美。

  何谓“有所期待”,如何“信言为美”?

  把这两者总结为一句简单的话,那就是要“珍视自己的指令,落地听声”。

  首先,指令性的要求切忌重复。

  譬如有妈妈要求自己的孩子关水龙头(喜欢玩水),提完要求就去做别的事情去了,回神一看,还在玩水,提高嗓门再喊一次;依然无动于衷,妈妈坐不住了,作势要起来,再嚷一声“再不关就打你了!”,他把水龙头旋小一点;妈妈坐下,他又旋开,妈妈作势又起,厉声呵斥“再不关,我真打你了!!”样子凶吧吧,真的动了气一样,也许他才关了,也许他还不关。无论如何,你其实都是在用实际行动教孩子这样的道理:“妈妈用平常的语气要求你的事情,你都尽可不理,不管妈妈是怎么说的,说了几遍,你都可以无动于衷。只有当妈妈开始气急败坏,肌肉紧张,语词犀利,浑身哆嗦的时候,小子,你要听话了,这个时候不关,妈妈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而这个小子,也真的每次都恰到好处的终止,火候拿捏的绝对到位!

  因此,发完指令后利用从低到高的实时辅助教学策略顺次无间断地辅助其完成指令。这个辅助等级可以包括由远及近地走到孩子跟前,用眼神和手势提示其将去做什么,还可以躯体轻触、半躯体辅助,直到躯体辅助。每个辅助等级的顺次递升间歇0到3秒(或者5秒)。任何时候孩子有主动完成倾向,都要及时降低甚至撤出辅助。关于如何使用实时辅助教学策略和等级辅助教学策略本篇不作阐述,有需求者可以等待相应培训机会或者查阅相关文献。通过这样的策略达到信言为美的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给予孩子的一切力量,都是辅助其恰好完成指令(或者在完成指令的轨道上)所必须的,既不多,也不少。除了给予他恰倒好处的力量(眼神,手势也是一种力量)以外,他不需要,你也不必甚至不能给予更多的附带力量(譬如失控的情绪,紧张到发抖的肌肉,甚至拳脚的工夫)。不到位或者超所需,都是失败的标志。

  4. 让孩子听话的策略与技巧之四:顺坡下驴。

  大多数的情况下,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建设性行为,比如孩子用温和的语气与家长沟通他的要求,家长却不理会;而注意孩子的那些问题行为,比如孩子用哭闹、威胁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他的要求,家长才会很关注,不仅如此,还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满足孩子的这些要求。这样孩子在家长面前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以致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相差很大。

  5. 让孩子听话的策略与技巧之五:力健常规。

  孩子一开始应该是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的,比如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求他关掉电脑做别的事情,应该说不是很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比如讨价还价,“再给我两分钟,我就关机”这样的情况,家长有可能就允许他,而事实上我们规定他按时关机,他应该提前两分钟做好准备。如果我们不坚持这样的原则,孩子在这个事情上就会习惯于讨价还价,久而久之,甚至可能用发脾气、摔东西或者威胁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讨价还价。你的感觉就会是孩子的自控力差,事实上是我们长期的管理行为不当而造成的。容易发脾气是你给她提要求还是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比方说让她做作业,或者干其他事,是家长支配她的时候还是孩子反过来向你提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不同的问题情形,要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如果是家长提的要求让她完成,她不能做或者她不遵从,在处理这样问题的时候,要用坚定的行动来辅助她完成我们对她的要求,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少用语言,不要用语言去指示、批评、教育她,只要辅助她去把这件事情完成即可。比如我们要让她关掉电视写作业,她有可能不听我们的话,这个时候不要用过多的言语批评等等,而是直接过去把电视关掉,然后手把手地辅助她坐到书桌前打开作业本,如果这个时候她也哭闹或者发脾气甚至骂人,就不予理会,而是帮助她完成我们对她的要求。如果孩子给大人提要求,比方说要求给她买东西,如果我们当前认为不适合满足她,就要坚持原则,不管她的脾气发到多大也应不予满足。最忌讳的就是她向你提要求的时候,你否定她,而当她发脾气或者大发脾气的时候,为了消除这种尴尬而满足她。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你所得的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容易发脾气。

  经常能看见很多家长与不愿上幼儿园的孩子打交道的情形。往往家长一路对孩子进行劝说、诱哄,孩子却哭闹、耍赖,甚至满地打滚,也不愿去幼儿园,一旦家长停下来对他进行说教,他表现得就会好一点,但是一领着他去幼儿园,他又开始了这样的行为,甚至比这样的行为更加厉害。送孩子上幼儿园,事先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经常带他到幼儿园去玩耍、接触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跟他讲幼儿园的好玩的事等等,这样会对孩子上幼儿园有一定的帮助。但一旦决定要送幼儿园,减少孩子哭闹的唯一办法就是尽一切可能尽快把孩子送到班级里,而不要在这个过程中停停顿顿,因为停停顿顿就是对孩子哭闹行为的强化。

  6. 让孩子听话的策略与技巧之六:抓小搁大。

  需要老师和家长加强沟通,尽可能采用温和、宽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学习和他的课上表现,多用鼓励的方式强化他适当的行为,而不要一味地用制度来限制和约束孩子

如果您有关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老师谈如何预防”的问题,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