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中国人民解放... [ 详细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库 >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 > 医院资讯 > 关于胆石症微创化治疗方式选择的一些争议
关于胆石症微创化治疗方式选择的一些争议
时间:2012-11-11 15:54来源:求医网
胆石症是我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发生于胆管树(肝内胆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的任何一个地方,且既可单发,也可多处并存,或者多种结石合并存在。传统上一般采用剖腹手术治疗,但由于创伤较大,术后病人恢复较慢,故近年来医学界一直在研究微创化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比较公认的微创治疗方法是以软式内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和腔镜(腹腔镜)为基础的内镜外科治疗,也就是所谓的“三镜联合”,这是胆石症微创化治疗的研究方向。由于操作者对镜子掌握的熟悉程度不同,联合使用的方式也多,本文讨论治疗方式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胆囊的“去留”
胆囊结石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西方国家胆石症的发病率较高。例如,美国胆石症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0%,而德国约为10%~15%[1]。我国胆石症的总检出率为6.6%,不同地区的检出率波动在3%~11%之间,其中上海地区的患病率为10.7%,合肥地区达17.79%[2],但这个数据比北美印第安人的胆石症发病率21.5%要低一些。
正是这样一个高发病率的疾病造就了今天的腹腔镜盛行,但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普遍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今天,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呼喊:保留有功能的胆囊!这个声音虽然不大,但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胆囊究竟该不该保留?
回顾众多的科研文献,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概括起来不外乎下述6种:①开腹手术切除胆囊(OC);②腹腔镜下切除胆囊(LC);③保胆取石;④药物溶石;⑤ 中药排石;⑥震波碎石后中药排石。其中涉及手术的只有OC、LC和保胆取石三种术式。就本质而言,OC和LC之间没有区别,显然我们所讲的胆囊的“去留” 问题,就是“OC/LC”与“保胆取石”之间的博弈问题。
从国内主流的声音看,主张“去”胆囊的人要多一些,理由多多;而主张“留”胆囊的人虽然少,但其主张也不是没有道理。究竟症结在哪里呢?这要了解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历史。
1867年,当Bobbos在切除腹部肿瘤时,偶然将胆囊剖开取出结石并取得良好效果后,胆囊切开取石术迅速得到推广,但随后10多年间的结石高复发率最终导致了该术式的淘汰。大约15年后,Langenbuch(1882年)成功完成了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胆囊结石的治疗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直持续至今;在长达10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OC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一直没有改变。但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等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受到了挑战:1987年Mouret医生首次运用腹腔镜切除了胆囊,1988年Dbois率先在电视腹腔镜下施行胆囊切除术,以及1991年荀祖武(云南曲靖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等人独自完成大陆第一例LC。经过近20年的发展,胆囊结石的治疗进入一个全新的微创化治疗时期:LC术流行时期。
在上述过程中,有没有人想到要留住胆囊呢?有。国内北京大学张宝善教授就提出了“保胆取石术”这一术式,期望能保留住胆囊。但是,即使张教授有长达15年的研究资料,现在在业界的声音也不洪亮,至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笔者认为,胆囊的“去留”问题反映了外科大夫对胆囊结石治疗的辨证回归。
保胆取石术其实也是一种微创性手术,腹腔镜和胆道镜是其开展的关键技术,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壁小切口拉出胆囊,切开胆囊底部,以胆道镜清理胆囊内结石或切除息肉,随后关闭胆囊,从而实现“留住”有功能胆囊的目的。显然,保胆取石术是在内窥镜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外科医生的视野得到延伸后,才认识到我们可以留住有功能的胆囊。
尽管许多大夫都知道,切除胆囊治疗胆囊结石不符合生理,但在苦无良策的情况下世界各地不得已而沿用至今。现在,既然有了胆道镜、腹腔镜等新技术,何不考虑留住胆囊呢?技术上并不困难啊!胆囊结石的治疗应当有一个“去与留”并存的局面。在哲学上,事物发展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而后又回归到中间,是辨证的,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
在我们接受胆囊“去与留”并存局面的同时,结石复发率的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按张宝善教授的经验,如果结石的复发率真能从早期的80%降到现在10% 以下,对于渴望留住胆囊的年轻患者,无疑是一个福音。当然,在严格适应症、规范手术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循症医学的要求,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