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始建于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初期的1960年,前身系松辽石油勘探局三探区医务所,几经更名后于1995年5月正式命名为“... [ 详细 ]
心内科:以大心脏科抢占医学前沿
时间:2012-10-28 14:03来源:求医网
10月17日,心导管室,3个手术间都在连台手术中;病区,日收入院患者40余名,3个病区基本满床;心脏监护病房,医生、护士步履匆匆……
紧张、忙碌,生死战斗,已成为心内科人的工作常态,甚至来不及为“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揭牌送上更多的祝福,就又投入到新一轮大发展的大讨论活动中。当日下午,利用下班前仅有的空闲时间,全科医疗、护理骨干齐聚一堂,围绕“赶超专业技术前沿 促进医院快速发展”的目标和主题,从学科发展思路、高精尖技术、医疗装备、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就未来三年内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寻找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听者精神为之一振。
植根于沃土的超越
心内科是油田总医院重点学科群体中的突出代表和品牌。多年来,在医院的支持下,兄弟科室的配合下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心内科各病区、各专业形成合力,握成拳头,茁壮成长,在人才建设、临床技能、科研水平、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实力凸显,其中,冠状动脉内旋磨治疗的数量和难度位列国内前沿,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处于省内第一方阵,学科在国内心血管界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也正得益于高起点起步,始终站在医学前沿,直接与世界一流水平对话,也让心内科人在“大讨论”活动中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思考。
先进的标准是什么
“先进”意味着什么、体现在哪里?大讨论一开始,心内科人就聚焦在这一问题上。
在他们看来,先进的标准可以具化为几个数字:在国内外受邀讲课或手术的频次;住院患者的技术性外转率……
也许“先进“的标准不尽然如此,但问题的抛出,反映出心内科人始终在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大坐标下探索着科室的定位。
只有明确了目标和标准,才有了奋斗的导向。尤其是心内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医院学科建设的排头兵,必须要始终保持医疗业务的高水平和先进性,不断追踪专业领域的前沿地带,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形成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使学科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黎辉主任在大讨论中指出,心内科的发展,不能只盯着脚下,而要不时抬头望望天空,想想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要做纵向自我比较,还要更多做横向与同行们的比较,这样才会有压力和动力。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又是什么?”黎辉主任强调,心内科要建设一个综合性团队,以一个大心脏科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为患者服务和与同行们竞争,在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和尖端学科领域抢占制高点,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变一个医学模式
观念一新,遍地“黄金”。
在“大讨论”活动中,心内科人深深感受到,在油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医院正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心内科必须要抓住机遇,探索新时期心内科发展的新模式,赋予心内科新的学科内涵,实现心内科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黎辉主任及王金萍副主任亮出了新的观点:心内科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还要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参与高危人群的管理。
因心脏介入治疗而腾飞,到如今的“转身”,这也许是医疗技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高点后,拓展心内科发展领域的另一蹊径。
王主任从事心脏康复门诊十年,成功完成享誉国际的大庆糖尿病研究,并即将在医院的支持下,赴美国学习人群管理。从专业角度出发,她指出,心内科目前年成功完成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超过千例,在技术日臻成熟、成规模发展的同时,向系统化发展和延伸。即不仅要抓上游病人的管理,也要抓好中游、下游的防治。打个比方说,支架手术相当于“修路”,把这条“路”修好了,但能否持久“畅通”,关键还在于“养护”。 因此,心内科要重点加强心脏康复门诊的建设,抓好支架手术后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心衰患者等几大类高危人群的管理,开展定期随访,帮助患者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防止再次发病,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医学模式转变的本质是医学观、思维方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黎辉主任补充道,心内科过去是被动的等病人,做介入、下支架,技术性服务做得很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需求的转变,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形成新的思维,“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上医”,不应再局限于疾病某一环节的诊治或单纯技术性的提高,而放眼于大人群的管理,今后心内科希望借助集团的医疗网络,加强对整个油田乃至社会的高危人群的管理,促进全民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担起三甲医院医生更多的社会责任,
“不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建多大的医院都得住满”,黎辉主任有感而发。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对于心内科人而言,多年的积淀,让他们自信满满,技术上的难题没有不可以被跨越的。
近年来,科室在专业的发展上,做到“科有专长、人有专攻”,细分出电生理等亚专业,让优质力量更集中,努力方向更明确,发展更易出成果,如今各专业的领军人都在各自领域中闯出了一片天地,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与国际化接轨,电生理不差事儿”,一直在心脏电生理诊治方面前行的潘振华医生巾帼不让须眉,据她介绍,心内科电生理治疗始终在赶超国际前沿,在安装单双腔起搏器方面探索更加功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治疗;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上,多位在北京治疗失败的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有效治疗;持续性房颤、室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明年也有望有所突破……
从不能独立开展高难度手术,到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从跟在别人之后亦步亦趋,到在多个领域独领风骚,心内科以实践证明,赶超前沿就是要先人一步,做别人未做过的技术,抢占发展的先机。
经皮二尖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儿童先心病的筛查与诊治,高血压的肾动脉射频消融,房颤的左心耳封堵术,心腔内超声下射频消融治疗……如今,这些尚未在国广泛开展的高精尖技术,早就跃入了温尚煜副主任、孙志奇副主任等心内科人的视野里,成为下一步工作的目标。
加强科研、教学的投入,成立大型电生理中心,申报卫生部电生理培训基地,成为卫生部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在今后,心内科人还将瞄准本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向着临床医学专科的“国家队”的目标奋进。
人、物、政策的支撑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培育和呵护。在“大讨论”中,黎辉主任等反复强调,心内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医院领导和各部门的扶持。今后的发展,心内科同样需要医院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大讨论”中说得更多的是人,人力资源紧张成为了科室发展需要克服的首要难题。
人力不足。夏丽娜、吕丽艳等几位护士长谈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拥有了再多的高端设备,还需要基本的服务人员。然而,目前心内科护士排班紧张、院聘护士流失严重,开展工作捉襟见肘。
人才短缺。赶超前沿的背后是优秀的人才。作为归国专家代表,黎辉主任深有感触。他说,心内科是医院送医生出国学习最多的科室,这为我们开拓了眼界,培养了人才,为科室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希望医院继续支持医生的进修学习,不断拓宽学科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争取到政策的支持,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
人的待遇。几位护士长深深感慨于培养一个心脏专科护士的不易,因此,对于院聘护士的流失,也让她们着实 “伤不起”。她们建议,对于院聘护士,能否建立考核机制,对于优秀者,适当增加待遇,或者是在年节福利时送上一份温暖,留人心、稳队伍,以保障工作的开展。
摆问题,谈展望,谋划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讨论”成为心内科人充分学习交流的平台,尽管早已错过下班的时间,但他们还是沉浸其中,并就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医院品牌塑造等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唐玉龙、孙志奇、马立军等人提出主动脉球囊内反搏、除颤器处于带病工作状态,缺乏血管内超声、高压注射器、床旁血气分析等设备,医保的限制、新材料的准入、返款等导致一些高精尖技术无法开展,同时针对留置针、贴膜的使用不便,建议:在招标工作中,是否可增加护士长代表,征求一线使用者的意见。曹淑梅护士长针对ICU的陪护需“借”四病区使用榨汁机,导致病区的封闭式管理困难,建议医院能否为患者提供流食等;温尚煜副主任针对科研工作,建议图书馆增加国际期刊检索服务。
这是一场收获颇丰的头脑风暴,从科主任到医生、护士,每一个人都畅所欲言。面对困难,他们信念坚定;展望未来,他们意气风发。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科发展的思维理念,学好用好政策法规,以促进医院快速发展为己任,不断超越专业的最前沿,心内科人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