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理想眼科医院 苏州理想眼科医院位于苏州市干将东路200号苏大北校区,是苏州市唯一一家非营利性的三级眼科专科医院。医院于2010年6月被... [ 详细 ]
“雷锋车”,给我最真实的感动
时间:2012-11-01 18:01来源:求医网
6月10日到14日,11家中央新闻媒体的20多位记者汇聚连云港,集中采访飘扬了49年的学雷锋旗帜——连云港市“雷锋车”组。5天时间里,他们采访了几代“雷锋车”手、几十位受过“雷锋车”帮助的人、多年关注“雷锋车”的人群,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感动和感悟。
打开“问号”,“雷锋车”小故事带来“大感动”
这次来连云港采访“雷锋车”的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大部分是80后,年轻、活跃。
第一次到连云港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庄园说:“我是带着一个问号来的,助人为乐是怎么成为‘雷锋车’组近半个世纪始终如一的追求?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她们能坚持49年?我是带着这样一个好奇,来寻找答案的。”
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孔祥鑫说:“接近半年时间里,我几次来连云港采访雷锋车组,对雷锋车组‘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句诺言,理解一次比一次深。采访中,雷锋车的见证者们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和说不完的话,讲到动情处,他们会激动地落泪。我被他们朴实的语言和温暖的故事感动着,也越来越理解正是这种最淳朴、最真切的感动,让所有接触过‘雷锋车’组的人,对她的感情越来越深。”
中国交通报记者熊水湖说:“几天的密集采访,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认识了不同风采的新老‘雷锋车’手。她们做的其实是最普通不过的小事,可正是这些小的善事里面生着道德的力量,令我震撼。”
90后的《光明日报》记者韩灵丽说:“作为记者,应该是冷静、客观的,然而当我梳理一天的采访笔记时,禁不住被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打动了。我最感动的是,从苏州赶来的78岁老人单兴惠握住我的手,再三叮嘱着:‘你一定要把她们的故事报道出来,需要采访,我陪你说上几天几夜都行’。”
采访结束前,庄园说:“其实就是两个词,一个是不变,一个是变化。我们要在新闻联播上下两集的片子里告诉观众,这么多年过去了,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车’手不变的是奉献,变化的是每个时代奉献方式与时俱进,更贴近人心,贴近群众的需要,我觉得这是报道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
深入采访,用心感悟“雷锋车”精神
“雷锋车”,一年365天都在坚守着为旅客服务的诺言。为体验车手姐妹们在车站广场的感受,《中国公路》杂志记者熊婧,专门换上汽车总站职工的制服、挂上“雷锋车”手绶带,现场体会“雷锋车”如何帮助南来北往的旅客。熊婧说:“亲身参与‘雷锋车’组的工作,我被深深地触动,更准确地说是震撼。什么是 ‘奉献精神’,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她们的行动已经给出最好的证明。”
集中采访时,恰值麦收时节,乡村道路上有许多农用车,去乡下采访的路不好走。但为采访受“雷锋车”组长期帮助的封士兵一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组两次来到灌云县沂北乡大圩自然村。第一趟只有封士兵的父母在家;隔了一天,封士兵回来,他们不怕麻烦又去跑了第二趟。
采访“雷锋车”,人民日报记者王伟健、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润文等不停地询问、记录,常常不惜打乱采访行程,甚至放弃了吃饭、休息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景明、经济日报记者丁立、工人日报记者王伟都表达了一个意思,“看到受过‘雷锋车’帮助的人和车组姐妹如亲兄妹般无话不说的场景,那种真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车’手付出自己无悔的坚守,老百姓赋予她们信任和期待,这是雷锋车事迹的最大亮点。‘雷锋车’由一辆车、几个人,带动了一座城,这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如同最美的教师张丽莉、最美的司机吴斌一样,社会需要这样一种精神、需要这样一种道德共识。”
“雷锋车”组的成员是清一色的巾帼团体。《中国妇女报》记者茹希佳表示,“雷锋车”组这个群体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每天平凡的岗位和琐事当中,她们用细致和耐心的服务、真情的付出,去为旅客排忧解难。女性的温情和力量已经感染到了一座城,这是她在以往的采访中没有见过的。
真情感染你我,“雷锋车”精神传递诠释大爱
“感谢这座云连着天的城市,有这样一群美丽的人。”采访结束,中央电视台记者陆宇佳在QQ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小陆在灌云农村采访封士兵一家时,看到封家母子都患眼疾的困难状况,现场捐助了1000元钱。作为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小陆自己并不宽裕。她在私下说:“跟几代‘雷锋车’手聊过之后,我才知道,一种在我们书本上随处可见,可现实似乎需要苦苦寻找的东西,还活着。有人叫它‘雷锋精神’,我更愿意用‘雷锋车’手黄丽丽的一个说法叫‘换位思考’——看到有盲人看不起病,帮他们到医院配副眼镜;有人家房子塌了,帮他呼吁社会上的好心人。这一切都不难,只要能设想,如果自己在对方的位置上,希望别人也能伸出这样一双援助之手。”
采访次日,连云港当地媒体报道了小陆捐款的事。跟采访团住在一个宾馆的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的负责人李颖东看到报道后,主动找到采访团,表示愿意为封士兵母子治疗眼疾提供资助。他说:“我们早就知道‘雷锋车’的故事,今天,我们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学习她们做点好事。”
感动着你的感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们都不由自主地成为“雷锋车”组的一员,为旅客扛行李、替车站维持秩序,他们感动着自己,传递着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