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发展,现有职工176人,床位100张,门诊量66000人次,经济收入666万元。
洮南市... [ 详细 ]
洮南市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发展,现有职工176人,床位100张,门诊量66000人次,经济收入666万元。
洮南市... [ 详细 ]
暂无内容
时间:2012-11-05 16:46来源:求医网
2012年9月11日和12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马晓伟同志应邀分别前往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医院,围绕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及进展、大型公立医院在医改中的地位及任务做专题报告。
马晓伟在报告中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了举国办医体制,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使群众“有地方看病”;改革开放后,通过激活微观运行机制,特别是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收入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公立医院快速发展,使群众“有人看病”;近十几年间,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了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使群众“有钱看病”。我们要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团结和依靠广大医务人员,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继承和发展既往改革经验,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马晓伟指出,要围绕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解决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适应”问题,就需要统筹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明确发展是改革的最终目标,一方面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为重点,推动改革;另一方面以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为关键,促进发展。一是完善和发展三级网的宏观资源配置体制,建立上下联动的办医体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二是完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微观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是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经办制度,开展大病保险工作。四是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保对公立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
马晓伟总结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两年多来各地的改革进展与成效。一是全国医院普遍开展便民惠民措施,改善了群众的就医体验,也凝聚了共识,倒逼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二是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推进改革取得突破。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镇江等地在推动管理体制和办医体制改革、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三是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抓实抓好万名医师支援卫生工程,提升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带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解决县域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马晓伟强调,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对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公立医院要把握机遇,通过改革,解决医院平均住院日较长、效率还有提升空间、学科发展不平衡、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尚未建立等问题。特别是主动适应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院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转变投资方向,公立医院支出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并在“三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效率,通过资源纵向流动提升服务体系整体绩效;提高质量,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抓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待遇,通过改善医务人员生活待遇切实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卫生部医政司、医管司相关负责同志陪同出席报告会。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医院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