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现占地面积61,272平方米,建筑面积80,739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69,789平方米,绿地面积21,091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6%... [ 详细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库 >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 医院动态 > 老病号不思归 新病号难进门
老病号不思归 新病号难进门
时间:2012-11-05 16:21来源:求医网
“大伯,您的病已经好了,医院还要收治其他病人,这里进出人多也影响您休息,您还是出院回家吧。”“我还是在医院里住着保险,一日三餐不用操心,还有护士照看。”这样的对话经常在护士和“老病号”之间进行。昨天是重阳节,笔者走访甬城各大医院,发现呼吸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及康复科等老年患者集中的病房,有不少病愈仍不肯出院的老人。
医院好比“保险箱”?
70多岁的张大伯近两年反复中风,多次出入医院。3个月前,他又因中风入住市第二医院。按理说,目前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已结束,张大伯该出院了。但子女们迟迟不肯为他办理出院手续,理由是:市二院设在望春街道的康复中心路比较远,条件也没本部好;我市唯一一家专业康复机构———市康复医院床位爆满,排队得等上数月;自家请保姆的话,怕不够专业,之前请过的几个保姆都嫌护理卧床老人烦而走人。
张大伯的子女们一合计,认为还是花些钱让老人住在医院里放心。他的女儿说,父亲的神经康复需要半年不间断训练。医院能提供这方面的治疗,插胃管等护理技术活也是医院做得好。实在不行,兄妹几人凑钱再给父亲请个懂行的护工。这样一家人能从照顾父亲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忙自己的事情。
不管医生、护士如何劝说,张大伯一家不为所动。在他们眼里,住在医院里好比进了保险箱,万一有个意外,也能得到及时救治。
在一家市级大医院的肾内科,有的透析病人一住就是两三年。因为来去不方便,病人认为还不如长住医院省心,再说医药费用和床位费可以医保报销。
出院护理成难题
笔者在各大医院采访时发现,老年人反复、长期住院现象普遍存在,特别集中在呼吸科、神经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老年病房和康复科的病房。
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宇飞告诉记者,现在医院接收的高龄中风患者越来越多,七八十岁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高龄病人会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大多患有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等慢性基础性疾病。今年初就有一对八旬老人相继发病住到该院的神经内科病房,一住就是三四个月。也有老人反复入院治疗,加起来一年中有五六个月是在医院度过的。
每年入秋后至春节前、春节后至三月份,这两个时段各大医院病房经常爆满,等待入院的病人排起长队。数位病区主任向笔者坦言,这些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出院回家后的护理,往往让子女们头疼。所以每逢这个时节,病区的医生护士都得帮住院老人联系出院后的去处,赔上很多好话,还要动用各种各样的关系,介绍老人到合适的机构去康复或休养。过去,社区医院的病房或家庭病床是较好的出路,今年起社区医院的床位也趋于饱和。
“老病号”何去何从?
对于各大医院来说,慢性老年病人长期占用床位,床位越发紧缺了。这直接影响到急重症病人的救治。一位急诊病房的医生说,按每10天周转一位病人来计算,一张床位一个月能收治3位病人,但是床位被占,其他病人就没办法收进来。
这样的“压床”造成了原本就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
市第一医院呼吸科的一位主任说,长期住院对老人没有好处。医院里病人密集,病毒与细菌自然也多,老人抵抗力差,长期生活在医院容易交叉感染。另外,在医院里时常有危重病人离世,这也会对老人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去年宁波人均期望寿命突破80岁,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107.2万,已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8.6%。市人口计生委一位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专家说,以后“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养老问题。
由于老年病人一般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护理照顾难度大。一些养老院也不愿接收,因为成本高、风险大。而小型的民办养老机构一般只能提供简单的寄养,缺少专业护理服务。
专家认为,最为现实的解决途径是在社区设置托老所,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照料老人,下班后由家人接回;或由专业康复与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这样,老年病号在居家养老中既能得到及时的康复与护理,又有家人的亲情呵护,同时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