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感染侵染性感染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时间:2015-02-07来源:求医网
烧伤感染侵染性感染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侵入性感染主要是病原菌侵入到痂下邻近的活组织。烧伤创面脓毒症就属于侵入性感染,是侵入性感染的弥散或发展,其性质已超过一般局部感染的范畴。临床依靠对烧伤痂下活组织的细菌定量培养与冰冻切片进行诊断。
烧伤感染侵袭性感染可根据细菌累及的程度分为3期:A.局灶性侵袭:焦痂邻近处的活组织中有微小的细菌病灶;B.普遍侵袭:细菌广泛侵入至皮下活组织;C.微血管侵袭:细菌累及微血管和淋巴管。
1962年,Teplitz首先提出烧伤创面脓毒症的概念,即每克焦痂下坏死组织中细菌数量超过105且向邻近未烧伤组织侵袭者为烧伤创面脓毒症。
将大白鼠背部剃毛后造成占体表面积20%的三度烧伤创而,动物无死亡。伤后即刻在创面上接种每毫升含108的铜绿假单胞菌悬液1ml,伤后7~14天动物病死率高达90%~100%。在伤后24、48h及4、7、8天分别处死动物进行焦痂下细菌定量和组织学观察,伤后24h,每克焦痂下组织中菌量为104~105,细菌沿毛囊和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向深部扩散;伤后48h,每克焦痂下组织中菌量为106~107,细菌集结在皮下组织中,但在内脏组织中并无细菌感染;伤后4天,每克焦痂下组织中菌量高达108,且有血液播散,大多数动物脾脏细菌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伤后7天,每克焦痂下组织中菌量仍为108,肉芽组织中有细菌侵袭,动物的肾、脾、肺和心脏中均显示血源性损害;伤后8天,动物出现低体温和低白细胞,不仅在烧伤创面中可见铜绿假单胞菌血管炎,而且在动物的肾、脾、肺和心脏中亦可见到。这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烧伤创面集结的细菌起初在创面表面生长繁殖,然后经过开放的毛囊或经焦痂直接进入皮下组织的淋巴管,侵袭到焦痂深层,扩散到邻近未烧伤组织,最后侵犯深层血管,造成血液播散。
瑞金医院烧伤科对157例严重烧伤患者,220次焦痂切除手术时,在不同部位采取的996个痂下组织标本进行的细菌定量培养,结果培养阴性的仅占23.5%,每克焦痂下组织菌量≥105者达41.4%。焦痂下组织中菌量随着烧伤后时间延长而增加。
烧伤感染患者焦痂切除手术时获得的痂下组织细菌定量计数结果与大白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焦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结果表明,烧伤。
查看更多关于烧伤感染侵染性感染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