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感染后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鉴别诊断方法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需与乙型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鉴别,乙型脑炎有明显流行季节,ADE则为散发性;脑炎与脊髓炎同时发生可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散发,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可见反复的口唇疱疹,其他前驱症状不明显,以精神症状最突出,有高热和抽搐以及高颅压等症状,可很快陷入昏迷,病死率极高,脑脊液中可见出血性改变,可检出特异性IgM抗体,脑电图以额叶和颞叶变化为主,可为慢波或癫痫样发放,双侧常不对称,一侧颞叶反复出现更有意义,CT和MRI均可见额叶和颞叶的出血样改变,这些是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不同之处。
2.流行性乙型脑炎:季节性发病,7~9月居多,虫媒传播,急性起病,表现为高热,头痛,抽搐和高颅压症状,可累及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多个部位,可表现全身中毒症状,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居多,脑脊液早期以中性多形核白细胞为主,4~5天后可转为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发病后2周以后可检测出特异性抗体,MRI是对称性双侧丘脑,基底核病灶。
3.急性出血性病毒性脑炎:病 多数学者认为系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暴发类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多于发病后几天内死亡,脊髓受累的症状较脑部症状少见,或被脑部症状掩盖,周围血和脑脊液可出现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为免疫系统异常活跃的反映,影像学可在软化灶和坏死灶的内部或周边见到出血灶,亦为弥漫性表现,多为片状分布,有人报道以磁共振发现从ADE逐渐进展到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的病例,可能的原因在Hurst最早的病理报道中描述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周围红细胞渗出,血管壁坏死,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反应,可能是在比较严重的病例,在脱髓鞘的同时,微小血管周围受到损伤,血管基质水肿,病灶逐渐融合形成比较大的病灶,从而导致出血的发生,磁共振的发现证明了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为急性播散。
4.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为本病与MS的主要区别,MS从理论上讲是散在,多发的病灶,而非弥漫性,并且多次发生,有复发-缓解的病程,临床上确有部分MS患者起病可比较急,也缺乏复发-缓解的特点,病程也比较短,呈现单时相的病程,这一类型的患者无论从发病机制还是病理以及病理生理上与ADE都是难以鉴别的,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过渡类型,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脱髓鞘性疾病是其共同的要点,而对于发病比较快,病程进展也比较快的患者,及时采取特异性的治疗措施来挽救濒危组织是最为重要的。

- 友情链接: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