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寄生虫)

肺吸虫病的病因是什么
肺吸虫病分为卫氏肺吸虫病和斯氏肺吸虫病两种,属于一种可人畜感染的蠕虫病。该病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卫氏肺吸虫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浙江和台湾等省。斯氏肺吸虫病分布于四川、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陕西等省。
肺吸虫病的病因是什么:
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活囊蚴的蟹,蜊蛄,沼虾,水生昆虫红娘华等可获得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肺吸虫又称并殖吸虫。人体寄生的肺吸虫,在国内有卫氏肺吸虫和斯氏肺吸虫两种。“卫氏并殖吸虫”,隐孔吸虫科。体呈卵圆形,背面隆起,体表多小棘。长7-15毫米,宽3-8毫米。红褐色,半透明。口吸盘和腹吸盘大小相等。寄生在人的肺脏内,也可异位寄生在脑等部位。猫、犬、猪等也能感染。卵一般呈卵圆形,黄褐色,壳厚,有小盖。第一中间宿主是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喇蛄(寄生在鳃、肌肉等处)等。人因食生醉和未煮熟的蟹或喇蛄而受感染,引起肺吸虫病。
人和动物(犬、猫、猪和野生动物)是肺吸虫的终宿主。排出虫卵至水中,经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在第二中间宿主(石蟹、蜊蛄)体内发育成囊蚴。
肺吸虫病的病因原理:
人生食石蟹、蜊蛄,囊蚴经口感染,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囊蚴破裂,幼虫脱出并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穿过横膈入胸腔和肺,在肺内发育为成虫。虫体进入纵隔,可沿颈内动脉人颅内侵犯脑组织。肺内病变呈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被破坏,形成脓肿和囊肿,周围有纤维包膜,囊内含胆固醇结晶、夏科雷登结晶、虫卵等。囊内多数只有1个成虫,一处形成囊肿,移行至另一处,再构成新的囊肿,旧病灶空洞可闭合,纤维化、钙化痊愈。
肺吸虫囊蚴当被吞食后,约30~60分钟即在上段小肠内经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而脱囊,脱囊后尾蚴穿过肠壁到达腹腔,在腹腔内幼虫先钻入腹壁肌肉内,稍稍发育,约一周后再逸出到腹倥内。可暂时侵入肝脏或穿透横膈到达胸腔,在胸腔内生活数日至十几日后侵入肺实质,并在肺内定居发育,约经60~80天后即成熟排卵。
了解了关于肺吸虫病的病因后,可明显发现对于肺吸虫病建议的方法就是避免生食虾蟹,就可有效预防,也避免了该病给患者带来的疾病痛苦。

- 友情链接:
- 肺吸虫病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