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痉挛的发病原因
时间:2015-03-21来源:求医网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组以躯干或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专家指出,扭转痉挛是小儿神经遗传病中常见的一种,患者在治疗该症前,需要明确病因后在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及时的对症下药,尽快将其治愈。
一、扭转痉挛的发病原因
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是9号染色体长臂(9q34)DYT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造成的扭转痉挛,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4q。特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遗传史。有许多研究表明,约85%的扭转痉挛患者存在较低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少部分人有新的突变。在一般人中是否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类型尚不能肯定。在第一代遗传家族的亲属中,疾病的危险性约有20%。
症状性扭转痉挛见于累及基底核的各种疾病,如感染(脑炎后),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中毒(特别是CO及左旋多巴,酚噻嗪或丁酰苯类过量),代谢障碍(基底核钙化,大脑类脂质沉积),外伤和肿瘤等。Yatziv报道一个意大利家族中3个同胞兄弟,隐匿起病,表现构音障碍,颈部、脊柱及四肢末端扭转痉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芳基硫脂酶-A含量明显减少,证实为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是症状性扭转痉挛的罕见病因。
二、扭转痉挛的发病机制
Eldridge等(1970)发现两种遗传类型。一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Zeman等(1978)报道偶尔也有配子细胞突变引起者。
继发性扭转痉挛的临床表现酷似原发性,故推想原发性扭转痉挛也是基底核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调节肌张力的反馈机制紊乱,出现临床上奇怪的不自主姿势、体位和动作,甚至有自发性的肌肉痉挛。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理改变一直没有肯定的结论。遗传型患者脑组织光镜检查未发现纹状体及苍白球有明显异常,显性遗传型患者血浆内多巴胺-β-羟化酶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多,意义不明。
症状性扭转痉挛的基底核病变视病因不同而病理各异。在有特异性病理形态变化的继发性(症状性)扭转痉挛,大多伴有上脑干附近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损害。从继发性扭转痉挛的肯定病理改变来看,肌张力障碍的病变主要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和它们的联络纤维。已发现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核的小神经元变性消失,基底核的脂质及脂色素增多。
查看更多关于扭转痉挛的发病原因的相关常识>>
推荐阅读
- 小儿神经遗传病治疗方法 |
- 小儿神经遗传病病因 |
- 小儿神经遗传病饮食 |
- 小儿神经遗传病专家 |
- 小儿神经遗传病医院
- 小儿神经遗传病治疗指南 |
- 小儿神经遗传病症状 |
- 小儿神经遗传病检查 |
- 视频 |
- 小儿神经遗传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