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时间:2014-12-25来源:求医网
我们都知道麻醉决定着手术的成败。所以,我们在使用麻醉时一定要小心注意,这就需要使用者对麻醉使用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与掌握。麻醉是人为地消除痛觉以利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方法。其基本要求是有效地消除疼痛和不适感,并使局部肌肉松驰,便于手术操作,麻醉同时应是安全、可逆和易于恢复的。
下面介绍手术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麻醉诱导和维持力求平稳,防止血压急剧变化,对病情较重者可先行动脉直接测压,在准确的血压监测下给药。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麻醉医师的经验而定。目前以阿片类药,如芬太尼应用较普遍,剂量为30—70μg/kg;配合应用地西泮(安定)、氯胺酮、羟丁酸钠和肌松药潘库溴铵等。
2、麻醉应维持在适当水平,要避免呛咳和血压增高。手术过程中应实行控制呼吸,气道压力一般在1.5-2.0kPa(15-20cmH2O),吸呼比为1:1.5,呼吸频率保持在10-16/min左右;肺血流量增多的患者,通气压力可稍增大。
3、麻醉过程必须对呼吸系统(通气量、SpO2、ETCO2;)、心血管系统(ECG、CVP和直接动脉测压)、体温(鼻温、肛温)和肾功能(尿量、尿颜色和比重)进行监测。
4、为预防在心腔内操作时患者发生呛咳或挣扎,阻断主动脉前可在机槽内注入肌松药。阻断主动脉时,MAP不应高于12kPa(90mmHg),阻断主动脉后停止人工通气,维持气道压0.5-1.0kPa(5-10cmH2O)。主动脉开放后,即行人工通气。
5、待鼻温恢复至32℃左右、心肌张力好、纤颤粗大活跃,即可用直流电除颤。一般用10-30Ws直流电除颤。
6、体外循环过程中,麻醉者要结合体温、MAP、CVP和尿量等调整灌注流量,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如有发绀多系上腔静脉引流不畅,应通知体外循环组进行调整。转流时MAP不宜低于4kPa(30mmHg)。心脏复苏后在调整血容量的基础上,常需使用血管收缩药、强心药、血管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和碱性药物。
7、抗凝剂肝素一般用量为3—4mg/kg,手术中应监测激活血凝时间(ACT)使其维持在500s左右。体外循环结束时可用ACT计算体内肝素剩余量,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减少术后渗血。
以上就是手术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了,除了以上介绍外,在手术结束后,应待患者的血压、脉搏与呼吸稳定,血液酸碱和血气情况接近正常后,方可送回术后病房。一般不急于拔除气管内导管,尤其是对于手术较为复杂,转流时间长,心功能差的病人,应用呼吸器支持一段时间。
查看更多关于手术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