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之放射性核素**骨转移
时间:2014-12-25来源:求医网
我们都在说核医学可以治疗疾病,但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我们却是不了解的。放射性核素**骨转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种类的癌症。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引入体内,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部位,利用其发射出的射程很短的β粒子或α粒子,对病变进行集中照射。
以下介绍核医学科之放射性核素**骨转移:
1、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治疗骨转移灶时,多发性骨转移灶(有时多达几十处),注射一针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可浓聚于所有转移部位进行治疗,而正常组织滞留很少是其优势;对单灶而言,用放疗(外照射)就比较合适。
2、核素治疗应当在有放射性核素检查和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以防放射性核素污染。国内1993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核素治疗研讨会上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磷153Sm2 EDTMP确定为治疗骨转移的方案。目前北美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药剂包括89 SrCl(锶89)与153Sm(钐153)2 EDTMP。这两种放射性核素均发射β粒子,但它们的物理学特性,尤其是半衰期和13粒子能量均不相同。
3、核素治疗的锶89的半衰期为50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101天)内释放量为75%。由于释放期较长,治疗效果一般在药剂注射后7-20天开始显现,且疼痛缓解较缓慢,治疗后骨髓康复期也相对较长。
4、钐153的半衰期为1-9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4天)内释放量为75%。钐153对疼痛缓解的起效及骨髓康复的时间均较短,但其13粒子能量较锶89低,因而穿透性较弱。两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对骨髓均具有遏制作用并 可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减少,但钐153的这一不良反应较锶89更为严重。
5、因此,肿瘤患者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应接受至少为期8周的每周全血细胞计数,对患有血小板减少症(<100×109/L)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X109/L)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当脊柱转移时,如出现硬膜外转移灶,则禁忌核素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核医学科之放射性核素**骨转移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放射性核素治疗。核射线有杀伤细胞的能力。用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内服同位素疗法中最成功的例子。I的β射线可有效地将甲状腺组织破坏,等于进行了一次“无刀手术”P常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查看更多关于核医学科之放射性核素**骨转移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