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方法介绍
时间:2015-07-01来源:求医网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特别烦心自家宝贝小儿先心病的治疗,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King和Mills首次完成了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心病,此后随着封堵装置的不断改进,特别是1997年Amplatzer装置问世以来,该项技术日臻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ASD介入治疗小儿先心病的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对于解剖条件合适的小儿先心病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因此,ASD介入治疗小儿先心病发展至今,受到了家长们的极大关注,以下是有关介入治疗的相关介绍。
一、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指征
I级分类小儿先心病治疗:年龄≥2岁,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缺损直径≥5mm)的继发孔型ASD;缺损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 mm,至房室瓣的距离≥7 mm;房间隔直径>所选用封堵器左房侧的直径;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血管畸形。
II级A级分类小儿先心病治疗:
1、年龄<2岁,有血流动力学意义且解剖条件合适的继发孔型ASD。
2、前缘残端缺如或不足,但其他边缘良好的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继发孔型ASD。
3、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多孔型或筛孔型ASD。
II级B级分类小儿先心病治疗:
1、心房水平出现短暂性右向左分流且疑似出现栓塞后遗症(卒中或复发性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儿。
2、缺损较小,但有血栓栓塞风险。
Ⅲ级分类小儿先心病治疗:
1、原发孔型、静脉窦型及无顶冠状窦型ASD。
2、伴有与ASD无关的严重心肌疾患或瓣膜疾病。
3、合并梗阻性肺动脉高压。
二、治疗小儿先心病时的操作要点
1、封堵器选择:若采用球囊导管测量ASD的大小,选择的封堵器直径应比球囊测量的伸展径大1—2mm;若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的ASD最大直径,边缘良好者加2—4 mm选择封堵器,边缘欠佳者加4~6 mm。
2、长鞘排气:操作过程中导管及输送鞘内的气体要完全排除干净,封堵器在送入体内前应将其置于含肝素的盐水内充分浸泡排气,以防止空气栓塞。
3、封堵器的释放:在封堵器植入后,经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器位置及形态满意,反复推拉输送钢缆,封堵器位置固定,方可释放封堵器。
4、治疗小儿先心病的几种特殊情况:
(1)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两孔ASD,若缺损的间距≤7 mm,多选择1个封堵器闭合;多个缺损的间距>7 mm且不在同一平面上,需选择多个封堵器分别闭合;如果房间隔总长度不够,不足以放置封堵器,可考虑外科手术。
(2)合并房间隔膨出瘤的介入治疗:封堵器的选择可参考球囊测量的缺损伸展径。
(3)肺静脉释放法的应用:部分ASD患儿由于缺损较大和(或)房间隔边缘条件不好采用常规方法不能顺利放置封堵器,可试用肺静脉释放法。先将左房盘在左上肺静脉靠近左房侧稍微伸出,此时左房盘受肺静脉的限制尚未完全张开,然后迅速将长鞘后退使右房盘在右心房侧打开,此时左房盘因为重力和牵拉作用自动滑落在左心房张开,两个伞盘可同时或先后夹住房间隔,整个封堵器可在房间隔两侧迅速成形放稳妥。
查看更多关于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方法介绍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