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心病的易患因素
时间:2015-07-02来源:求医网
小儿先心病的常见诱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病毒细菌感染、放射性物质、烟酒污染等,禁止近亲结婚,有糖尿病的妇女在准备怀孕时要先治疗控制糖尿病,避免成为高龄产妇,怀孕期间避免感冒,不能随意乱用药,不接受放射性物质照射,禁止吸烟或到吸烟场所去,定期做产检。这些都有助于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近年,由于遗传学、胚胎学和生物学科研究的进展,对小儿先心病的发病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目前对绝大部分小儿先心病患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小儿先心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1、子宫内病毒感染是最重要因素
妇女在怀孕最初3个月,特别是怀孕3周-8周,如遭到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胎儿易发生心脏血管畸形。
2、遗传因素
遗传学研究认为,多数小儿先心病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据报道,大约5%小儿先心病患者伴有染色体异常。若母亲所生的第一胎患有小儿先心病,第二胎患病的可能性为2%左右;若连续两胎皆为小儿先心病者,再生的先心病儿可能增至10%。若母亲患有先心病,第二代患先病的危险性为10%。
3、早产
早产儿患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者较多,前者与心室间隔在出生前无足够时间完成发育有关,后者与早产儿的血管收缩反应在出生后还不够强有关。出生时体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儿尤易患小儿先心病。
4、X射线、同位素等辐射
有些准妈妈在孕初期没有察觉到已经怀孕,妊娠早期接受了X光或同位素照射,这样胎儿都可能因此而罹患小儿先心病。
5、药物或糖尿病等影响
孕妇患有糖尿病而未经治疗和控制病情者,可致胎儿小儿先心病的危险性为2%,如果妊娠早期病情控制稳定,则危险性下降。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致畸药物,如缓癌药、抗癫痫药及安眠药等,都可导致胎儿小儿先心病的发生。
6、高原环境
高原地区较平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和房缺发生率较高。
7、高龄
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生出唐氏征婴儿的比例较高,其中有25%的几率会患上小儿先心病。
8、不良嗜好
丈夫吸烟、妻子“被动吸烟”易导致胎儿畸形或小儿先心病发生。婴儿先心病发病率,吸烟母亲所生婴儿是不吸烟母亲的二倍。夫妻“酒后同房受孕”,会使胎儿染色体发生异常,生下患酒精中毒症的婴儿,大多数伴有心脏血管异常。
9、近亲婚配
虽然对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加强妊娠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极为必要。因此,准备做妈妈的孕妇应注意避免上述一切不利因素,减少小儿先心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早期发现小儿先心病对优生优育亦至关重要。在妊娠20周-28周时,利用切面超声心脏扫描仪,即可明确发现胎儿心脏是否有“缺损”。此外,还可发现胎儿有无腹水或水肿等情况,从而推测胎儿是否患有心脏畸型。
查看更多关于小儿先心病的易患因素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