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要点
时间:2015-07-13来源:求医网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症状
(1)高血压、心脏肥大、心律不齐。
(2)多尿、夜尿。
(3)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可出现周期性麻痹。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实验室诊断
(1)筛选试验 对高血压病人常规查血K,并对下述高血压病人考虑原醛症的诊断。
①自发性低血钾(K<3.5mmol/L)。
②中、重度低血钾(血清K<3.0mmol/L)。
③服用常规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诱发严重低血钾,且补充大量钾盐仍难以纠正。
④停用利尿剂4周内血清K仍不能恢复正常。⑤除外其他继发性原因的难治性高血压。
文献报道有7%--38%的病人及大多数GSH病人基础血清K浓度正常,因此血钾正常不能除外原醛症。此外,有相当高比例的原醛症病人初期的血K水平为3.4—3.5retool/L。
(2)诊断标准,1969年Conn提出的3项标准,符合率达94%。
①醛固酮:醛固酮分泌增多且不被高钠负荷引起的血容量增加所遏制。
②低肾素:肾素分泌受遏制且不因立位及低钠刺激而分泌增加。
③正常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水平正常(或皮质醇水平正常)。
(3)病因诊断,因APA和IHA是原醛症的两种主要类型,二者的治疗方法明显不同,需进一步定位鉴别。
①醛固酮瘤:血浆醛固酮基值(上午8时)明显升高,取立位后中午12时无明显上升,或反而下降;血浆18一羟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2.7mmol/L;CT扫描可显示肿瘤。
②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于立位4小时后,醛固酮明显上升,血浆18一羟皮质酮水平低于2.7mmol/L;增生型中地塞米松可遏制性醛固酮增多症,经地塞米松治疗2—3周,病情可明显改善。
查看更多关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要点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