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潴留的中医辨证治疗
时间:2015-07-20来源:求医网
从消化科疾病临床观察来看,在胃、肠、肝、胆疾病中,中医药治疗胃潴留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西医学上讲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以胃痛为主要表现症状的时候,均可参考胃痛篇辨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优势,是中医的精华。中医辩证比较考究,人体五脏六腑之盈虚、气血营卫之通塞,均要依据症状、舌象、脉象而定。接下来我们从几种临床表现来论述胃潴留的诊治。
一:寒邪客胃:胃痛爆作,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二: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或吐不消化的食物,呕吐过后或矢气后疼痛有所减轻,或大便不爽,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三:肝气犯胃:胃脘胀闷,胃痛连胁,嗳气,大便不畅,每因情绪波动发作或加重,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舒肝散
四: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止痛 化肝煎
五:瘀血停滞: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入夜痛甚,痛如针刺感,进餐后疼痛加重,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有瘀点和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
六:胃阴不足:胃部隐隐作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大便3-5天一次,严重者一周一次或者时间更长。舌质红,没有舌苔,并且缺少津液。
治法:滋阴益胃、和胃止痛 一贯煎
七:脾胃虚寒:胃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空腹时疼痛发作或加重,进餐后疼痛减轻,口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建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查看更多关于胃潴留的中医辨证治疗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