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的影像诊断
时间:2015-07-23来源:求医网
1.心电图及心向量图检查
心电图对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帮助颇大,典型者常有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及其演变规律,必须指出,有20%~30%急性心肌梗死可无病理性Q波(无Q波心肌梗死),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血清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一般认为,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80%左右,对估计病变部位,范围和病情演变均有很大帮助,因此,凡遇不明原因的心源性休克,均应常规作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
2.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超声检查
无论M型或二维超声心动图常能发现心源性休克的心室壁运动幅度降低或呈矛盾运动,而未梗死区域的心肌常有代偿性运动增强,当合并心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不全,腱索断裂或心室间隔穿孔时,在实时下常有特征性超声征象,此时脉冲多普勒或连续多普勒可检出异常的湍流或紊流信号,对诊断室间隔穿孔和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颇有帮助,晚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应用,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结合,在实时下可检出异常血流束,且能半定量估计室间隔穿孔和二尖瓣反流量的大小,对急性心肌梗死某些并发症的诊断价值颇大,此外,通过超声心动图可无创测定心功能,对估价病情也有帮助。
3.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心肌显像心源性休克是利用某些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直接显示心肌形态的技术,因使用的显像剂不同有两类心肌显像方法:一类是能在正常心肌浓聚,反映有功能的心肌组织的放射性核素如131铯(131Cs),201铊(201Tl)等,如局部心肌血流受损,心肌细胞坏死或瘢痕组织形成,则无吸收此类放射性核素的功能,病灶处表现为无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冷区”,故称为“冷区显像”,另一类刚巧相反,能被新鲜梗死的心肌组织所摄取,而正常心肌却不显影,如90mTc-焦磷酸盐等,在病灶部位显示放射性“热区”,故称“热区显像”,核素心肌显像能直接显示梗死区的部位,大小和形态,显示病变较直观,是心电图和酶学等检查的重要补充,此外,通过核素心血管造影和血池显像,尚能对心功能状态作出评价。
4.X线检查
特别是计波摄影和选择性心室造影,对心肌梗死的病情估计有一定帮助,紧急冠状动脉造影不仅对确定心肌梗死相关冠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也为溶栓疗法,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术和冠脉搭桥术提供资料,此外,床边X线胸片检查也可发现有无肺充血,肺水肿征象,以评价心功能状态,对鉴别诊断如肺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和并发症如肺炎的发现,也有一定帮助,近年来通过其他显像技术,如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超高速CT(UFCT),磁共振和数字式减影心血管造影技术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以及与其他原因所致心源性休克的鉴别颇有帮助。
5.血流动力学监测
1970年研制成功顶端带有气囊的飘浮导管(Swan-Ganz导管),克服了经典右心导管术的主要限制,使插管术更简便安全,且可在床边进行监测,对诊治心肌梗死并泵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起了一定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查看更多关于心源性休克的影像诊断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