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麦胶性肠病)

乳糜泻的相关检查
乳糜泻可以根据一些相关检查,各项小肠吸收试验醇溶麦胶蛋白等抗体测定,内镜以及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可初步作出诊断,然后经治疗试验可说明与麦胶有关,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乳糜泻的相关检查有:
1.血液检查
乳糜泻患者多数为大红细胞性贫血,亦有正常红细胞性或混合性贫血。血清钾、钙、钠、镁均可降低。血浆白蛋白、胆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严重病例的血清叶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2.粪脂定量测定和脂肪吸收试验
一般采用Vandekamer测定法。正常人每日入脂肪50~100g时,粪脂量均<5g>95%。试验方法连续进食标准试餐(含脂量60~100g/d)3天,同时测定其粪脂量3天,取其每日均值。如粪脂定量>6g/d,或脂肪吸收率<95%,均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粪脂定量试验方法简便,绝大多数的乳糜泻病人可据此作出诊断。但不够灵敏,在轻症或脂肪摄入量<60g/d者,粪脂量不一定增高。脂肪吸收试验能精确地反映脂肪吸收状况。
3.131碘-甘油三酯及131碘-油酸吸收试验
试验前口服复方碘溶液(Lugol溶液)以封闭甲状腺的吸131碘功能。服131碘-甘油三酯(或131碘-油酸)及花生油和水各0.5ml/kg后,留72小时内的粪便,并计算由粪便排出的放射量占摄入放射量的百分比。粪便131碘-甘油三酯排出率>5%,或131碘-油酸>3%,均提示脂质吸收不良。本试验方法简便,但准确性不如粪脂化学测定法。
4.其他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水溶性物质如木糖、葡萄糖、乳糖、叶酸可用于测定上段小肠吸收功能。在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乳糜泻患者可有典型的减损,而在胰原性或其继发性脂肪泻时可正常。
5.内镜检查
应用插入型小肠镜可达屈氏韧带以下60~100cm。探针式小肠镜长256cm,头端直径约5mm,插入空肠后借助肠蠕动,缓缓关入远端回肠,甚至到达结肠,操作过程需要6~8小时,一般能看到50%~70%的小肠粘膜,可作直视下活检,提高了小肠病变的诊断水平,基本上取代了盲目抽吸活检术。结肠镜有时可通过回盲瓣,观察回肠末端病变。

- 友情链接:
- 乳糜泻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