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湿热的诊断方法
时间:2015-09-01来源:求医网
大肠湿热是指湿热之邪内犯大肠,熏灼肠道,传化失常所表现的下利黏冻脓血便,或黄色水样粪便,便次增多及湿热内蕴的证候。大肠湿热与肠虚滑泻均有腹痛、下利泄泻的症状,概由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所致,但二者因病机、病性、病势不同,故各具特点,应相鉴别诊断。
大肠湿热:由于湿热熏蒸气血,正邪相搏,化为脓血,故下利为赤白黏冻脓血便,古人对此多有论述:“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脓血相杂,故成脓血痢”(《圣济总录》)。“其湿热瘀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矣”(《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五十九·滞下门一·平治荟萃》)。湿热结于肠道,热胜则机能亢进,故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而湿胜则气机阻滞,“气既郁滞肠中,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忽而下逼,火性迫促,竟若不及更衣,然欲降而不能降,虽就圊却无所出,不降而偏欲降,才净手又要更衣,急迫频并,最是恼人,是为里急。
肠虚滑泻:主要由于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致。人体阳气有温煦、推动、固摄的功能,并对脏腑组织有升举固定的作用,若久泻久痢,损伤肠间阳气,大肠失于温煦、固摄的作用,则功能减退、肠道失固、无力约束致泻下无度,或滑脱不禁,甚则脱肛不收,故张景岳云:“盖虚寒之泻,本非水有余,实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实因气不行。”
查看更多关于大肠湿热的诊断方法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