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发病因素
时间:2015-09-06来源:求医网
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由于结石的类型不同,形成机制亦不尽相同。在胆囊结石中,约70%~80%为胆固醇性结石,对其确切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普遍认为,胆囊结石属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发现与胆囊结石发生有关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个体因素:如年龄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上升,患胆囊结石的危险性增加。国外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年龄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正相关,而与胆酸合成及胆酸池的大小负相关。研究亦发现肥胖与女性胆石症的关系比较明确,肥胖者胆囊的收缩性发生改变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因素。
2)饮食因素:研究表明,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的膳食可能是胆囊结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动物内脏、肥肉类、煎炸食品和奶油糕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脂肪摄入量接近合理膳食30%的上限。这种情况也与我国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关。研究还发现,早餐进食不规律或经常不吃早餐、禁食时间长等,均可造成胆囊排空变慢和胆汁残留较多,而胆固醇与胆囊有高亲和力,造成胆囊收缩迟缓,促进成石作用。
3)遗传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胆囊结石具有家族聚集性。胆石病患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21、80%?44、0%,如此强的家族聚集性说明有遗传物质在家系成员的胆石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胆石病是多基因相关的疾病,多个基因的微效累积作用以及后天的环境因素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资料表明,双亲之一或两者均为胆石病患者的家系占74、2%,说明父母双方均对子代的发病产生影响;同胞患病率达58、0%,超过一半的同胞是患者,双生子均发病。家族性胆石病可能具备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些特征。又因其发病多在35岁以后,故属延迟遗传。子代发病在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母亲对后代的影响可能更大于父亲。
查看更多关于胆囊结石的发病因素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