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时间:2015-10-16来源:求医网
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对于他们的生活、健康都是沉重的打击,由于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治疗办法,我们只能从患者的病因着手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病毒感染、药物、生物制品等原因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病因素。
病毒感染:许多事实提示本病可能与慢病毒(C型RNA病毒)感染有关。NZB/NEWF1小鼠组织中分离出C型RNA病毒,并在肾小球沉积物中查到抗C型病毒抗体。在人类发病中尚未证实与任何病原体有直接关系。病原体可能只是一种多克隆B细胞刺激因素而促发了本病。
药物:有些药物是半抗原,一旦进入已处于超敏状态的SLE体内则诱发免疫应答而诱发SLE症状。此类药常见者有: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保泰松、金制剂等,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另一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氯丙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此类药物长期和较大量应用时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学改变。这类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在停药后症状能自行消退或残留少数症状不退。药物引起狼疮样综合征与特发性红斑狼疮的区别为:
①临床表现轻,累及肾、皮肤、神经系统少。
②发病年龄较大。
③病程较短和轻。
④血中补体不减少。
⑤血清单链DNA抗体阳性。
性激素:本病发病女性远较男性为高,但在儿童和老年人此种差别并不明显,提示生育期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对SLE的发病起重要作用。妊娠时SLE病情的变化亦与性激素水平有关。妊娠初3个月病情加重,与孕妇血中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此后由于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与雌二醇的比值相应增高,从而使病情相对稳定,产后孕激素水平降低,病情可能再度加重。晚近发现,SLE患者血清中泌乳素值升高,导致性激素的继发性变化,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生物制品及血制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生物制品如丙种球蛋白、疫苗、转移因子、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等对亚临床型SLE患者来说是急性发作的敏感激发因子,一旦激发病情急性发作,即使停药也不能终止其发展。临床对SLE患者输血(包括血浆、血有形成分、白蛋白等)可造成不可逆转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由此说明生物制品及输血皆为SLE的诱发因素或恶化因素。
查看更多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病因素有哪些的相关常识>>
-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法 |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 |
-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 |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医院
-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指南 |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检查 |
- 视频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