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鉴别
时间:2015-02-04来源:求医网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鉴别:
1.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化学性食物中毒(砷、升汞、有机磷农药等)和生物性食物中毒(毒蕈、河豚、生鱼胆等)。患者常有误食或接触这类毒物史,潜伏期短(数分钟至数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神经系统与肝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可疑食物、呕吐物与粪便标本可检出毒物。
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表现为多汗、流涎、视力模糊,瞳孔缩小至针尖大小,严重者有肌纤维颤动,意识障碍,呼出气及排泄物有大蒜臭味,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尿中可检出有机磷农药,用阿托品治疗有效。急性砷中毒开始咽部及上腹部烧灼感,随后即出现恶心、剧烈呕吐、阵发性腹绞痛、腹泻,严重者可引起脱水或休克,尿、发、排泄物中检出超量的砷有助于诊断。升汞中毒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排出黏液或带血便,4~10d内,严重者1~2d内可出现中毒性肾炎的表现,化验尿汞含量明显增高。毒蕈中毒多发于夏、秋季,早期可出现大汗、流涎,流泪、瞳孔缩不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重者可出现呕血、便血、中毒性肝炎及中枢神经损害,呕吐物及粪便中可检出有毒物质。河豚中毒表现软弱无力、颜面潮红、眼睑下垂、睡孔先大后小,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不适感,唇舌尖、指端发麻,重者可出现全身运动性瘫痪,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或心搏停止而死亡,粪便细菌学检查常呈阴性。生鱼胆中毒多发个于东南沿海地区,动物肝中毒常因过量进食含有大量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引起。
2.细菌性痢疾 多于进食可疑不洁饮食后,急骤起病,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伴发热是其临床特点,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3.霍乱 一般有流行病学线索可查,多发病急骤。常为先泻后吐,大便初为黄水样,渐变为米泔样,腹泻多为无痛性。由于剧烈吐泻,病人常表现为严重的脱水,酸中毒及周围循环衰竭。常伴有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而死亡。可根据大便培养结果来鉴别。
4.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多发生于小儿与青少年,临床表现有4个主要特点:突然发生的急性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腹痛多于左上腹或左中腹部,为持续性绞痛,少量饮食即可加剧腹痛或引起绞痛发作。腹泻无里急后重,大便初为黄水便,渐变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便,混有坏死组织,具特殊臭味。常于发病1~2d后即衰弱无力、面色苍白、寒战、发热、白细胞增高等。X线检查示局限性肠胀气,肠壁增厚,黏膜粗而不规则,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5.病毒性肠炎 多发于秋季,主要由埃柯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为水样便或稀便,婴儿可呈典型的蛋花汤样便,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病程3~8d,多能自限。其特征为传染性强而临床症状及体征轻。粪便中可检到特定的病毒颗粒。
查看更多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鉴别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