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小儿心律失常的因素
时间:2014-10-12来源:求医网
近年来小儿心律失常有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的原因可以是心肌本身的疾病所引起,也可以由心脏外的其他疾病所致。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诊断及处理原则基本与成人相同,病因及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成人不尽相同。小儿以窦性心律不齐最为常见,其次为各种过早搏动,以室性早搏为多;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在小儿较为少见。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引发的小儿心律失常那?小儿心律失常的病因是什么那?下面请有关专家详细为大家解答一下。
引发小儿心律失常的因素如下:
1、先天性发育异常:见于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以及预激综合征。
2、继发于非心脏疾患: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电解质紊乱(低钾、高钾、高血钙)、感染、外伤及心导管术后、药物中毒(洋地黄)等。
3、继发于心脏疾病:可继发于某些心脏病,如:三尖瓣闭锁、完全性房室通道畸形、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4、原发性心律失常:正常健康儿童也可发生心律失常。
5、自律性:自律性来源于心脏传导系统的起搏细胞,其电生理特性与一般心肌细胞不同,静息电位不稳定,发生自动缓慢除极,一旦达到阈电位,即可发生自发的除极过程而产生激动。
6、应激性:心肌对一定强度的刺激能引起反应,表现为电活动及机械性收缩。心肌在接受刺激后其应激性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一次激动之后,对接踵而来的刺激不产 生反应,此期称为不应期。在不应期的初始阶段,不产生任何反应,称一定不应期,其后一段很短的间期内,只有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微弱的反应,称相对不应期。心脏不同部位的不应期长短不一,房室结区最长,心室肌次之,心房最短,右束支较左束支长。正常情况下,心室肌的不应期大致相当于心电图中的Q-T间期,T波顶峰之前为一定不应期,其后为相对不应期。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引发小儿心律失常的因素介绍,希望能帮到各位家长朋友。专家指出,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时一定要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由于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如果治疗方法选择不当,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
查看更多关于引发小儿心律失常的因素的相关常识>>
- 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方法 |
-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 |
- 小儿心律失常饮食 |
- 小儿心律失常专家 |
- 小儿心律失常医院
- 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
- 小儿心律失常症状 |
- 小儿心律失常检查 |
- 视频 |
- 小儿心律失常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