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检查方法
时间:2014-10-12来源:求医网
炎症性肠病的检查是为了排除感染性结肠炎,了解病情活动性,提示病情缓解或早期预报复发。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价疗效,预测转归,了解溃疡性结肠炎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为炎症性肠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然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确诊和病情的评估方面,实验室指标并没有特异性,只能作为炎症性肠病综合分析的一部分。
1、血液学检查:
(1)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
轻型多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中、重型可有轻度或有中度下降,甚至有重度贫血与低蛋白水肿。Hb下降可归因于慢性炎性出血与蛋白丢失,铁及其他造血物质缺乏或吸收不良,尤其克罗恩病的回肠病变易致维生素及矿物质吸收障碍与慢性炎症有关的骨髓造血遏制等。另外,尽管患者肾功能正常,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在炎症性肠病贫血的形成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2)白细胞计数:
大多数患者正常。中、重型患者可有轻度升高,少数重症患者可高达30×109/L,有时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严重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计数增多可能与炎症活动有关,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升高粒细胞。另外,治疗时应用免疫遏制剂,其淋巴细胞计数可能降低。
(3)血小板计数: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复发时,血小板计数可以升高。相对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重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 更常见。但本指标并未广泛应用于炎性肠病的诊断。
2、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
肉眼观以糊状黏液脓血便为最常见,重症者粪质极少,少数患者以血便为主,伴有少量黏液或无黏液。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发作期粪便涂片中常见有大量多核的巨噬细胞。
(2)病原学检查:
炎性肠病病原学检查目的在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病原学检查的内容包括:
温馨提示: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得到控制之后,建议食用以下食物来帮助调理身体:罐装水果、薯泥、白切鸡、煮熟的蛋、苹果酱、燕麦片、鱼、米饭或面条、面包等。注意避免进食过敏的食物,若是意识到每次吃过某种食品就有类似反应,请注意该事物的危险性,可择其他饮食来替代。
查看更多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检查方法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