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器官狭窄(腰椎管狭窄)

腰椎器官狭窄辅助诊断方法有哪些
腰椎器官狭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病,患者常表现为长期腰骶部痛、腿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四肢瘫或偏瘫等。该疾病的危害性非常大的,患者在患病之后还需尽早治疗。一般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 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腰椎器官狭窄诊断依据:
腰椎器官狭窄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 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腰椎器官狭窄辅助诊断方法:
1.x线平片:x线平片因其测量的定点困难,数据受影响太多(如投照距离、放大率、骨性重叠等),且不能反映侧隐窝及软组织的病理变化。随着CT、MRI出现,x线平片在该病诊断中仅能起排除脊柱其他疾患及诊断参考价值。
2.椎管造影:中央椎管狭窄造影的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部分或完全梗阻:完全性梗阻时出现造影剂完全中断,部分性梗阻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单个或多个平面的充盈缺损。充盈缺损位于后方时多为椎板增厚及黄韧带肥厚,位于前方者可能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平椎间隙的前方充盈缺损常提示间盘膨出或突出。位于侧方者多为关节突肥大或侧方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用油性造影剂往往不能发现。用水溶性造影剂则可见到神经根显影变短、变淡、扭曲、压扁、不显影等改变。这些改变也可见于间盘突出。
3.CT检查:是腰椎器官狭窄的重要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椎管的骨性狭窄部位,也可以看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情况,并能对椎管、侧隐窝的大小进行精确测量。此外,尚可观察到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或受牵拉移位的情况。
4.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非侵人性检查,具有三维成像能力,可以在受检部位的矢状、冠状和横断层面显示各种组织结构形态。与CT相比,MRI检查能够更清楚地对骨性椎管、硬膜外脂肪、硬膜囊、脑脊液、脊髓等结构做出影像区别。但因其对骨性组织信号低,识别困难,因此,椎管径线测量仍以CT为优。

- 腰椎器官狭窄治疗方法 |
- 腰椎器官狭窄病因 |
- 腰椎器官狭窄饮食 |
- 腰椎器官狭窄专家 |
- 腰椎器官狭窄医院
- 腰椎器官狭窄治疗指南 |
- 腰椎器官狭窄症状 |
- 腰椎器官狭窄检查 |
- 视频 |
- 腰椎器官狭窄咨询
- 友情链接:
- 腰椎器官狭窄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