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脊柱裂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时间:2016-02-26来源:求医网
隐性脊柱裂的发病机制是什么?隐性脊柱裂是一种发生在患者腰部的疾病,这是一种椎管闭合不全疾病,生活中,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由于腰部是人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部位之一,如果腰部出现问题的话,就会使患者的身体出现问题,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但在疾病治疗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隐性脊柱裂的发病机制,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即脑和脊髓,在胚胎的第1个月开始发育;在胚胎第2周,背侧形成神经板,神经板两侧凸起,中间凹陷,两侧的凸起部分逐渐在顶部连接闭合,而在胚胎第3~4周时,形成神经管,如果神经管的闭合在此阶段被阻断,则造成覆盖中枢神经系统的骨质或皮肤的缺损,神经管的最前端大约在胚胎第24天闭合,然后经过反复分化和分裂最终形成脑,神经管尾端后神经孔的闭合发生于胚胎的第27天而分化发育成脊椎的腰骶部,神经管及其覆盖物在闭合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成为神经管闭合不全,神经管闭合不全最多发生在神经管的两端,但也可能发生神经管两端之间的任何部位,若发生在前端,则头颅裂开,脑组织被破坏,形成无脑畸形,若发生在尾端,则脊柱出现裂口,脊髓可以完全暴露在外,也可能膨出在一个囊内,称之为脊柱裂和脊膜膨出。
神经管的闭锁,从胚胎17~19天开始大约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由中胚叶分化成的椎板与肌板,共计42对体节中,从第4~7体节逐渐愈合,首先在24天(23~26天)左右前神经孔闭锁,随后26天(26~30天)左右,后神经孔闭锁,在这期间神经管与皮肤外胚叶间存在的中胚叶组织(体节)形成脊椎骨,全椎弓愈合完成是在胚胎8周左右,随后神经胚形成结束,覆盖皮肤外胚叶的前神经管进一步向尾端延长,在这期间以神经外胚叶和中胚叶为起源,位于前神经管尾端的未分化的细胞集团中产生空泡化,随后这些空泡逐渐融合,形成管状结构(后神经管的形成),两神经管最终结合,进一步形成一条脊髓原基,这个过程称为造管,脊椎管内充满的脊髓原基在胚胎40~48天,脊髓尾端发生退行变性,形成脊髓终丝,脊髓的退行变性在生后依然进行,其结果是位于终丝头侧部的脊髓圆锥的位置渐渐上移,使在胚胎56~60天左右位于骶2~3平面的脊髓圆锥,在胚胎20周时位于腰4,在出生时位于腰2~3,在成人时达到腰1~2的水平。
上述的文章就是关于“隐性脊柱裂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在人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希望这些疾病来困扰我们的生活的话,就要对疾病进行深刻的了解,隐性脊柱裂也是这样。
查看更多关于隐性脊柱裂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的相关常识>>